廣藥總院團總支部舉辦“書香潤心靈,一起向未來”線上青年悅讀會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也是首屆全民閱讀大會開幕日。習總書記在給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今年初,李楚源董事長向全體廣藥人隆重推薦了《我們選擇的未來》一書,對書中提出的3種思維方式(即強樂觀思維、充裕型思維和再生型思維)進行了心得分享。廣藥總院團總支部聯合工會以舉辦青年悅讀會為契機,在公司內部發起“書香潤心靈,一起向未來”主題活動,共讀《我們選擇的未來》一書,分享心得體會。青年悅讀會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旨在引領青年熱愛閱讀,促進深度思考,保持思想活力,豐富精神內涵,助力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總院。
本次活動因疫情原因設為線上分享方式,黨員、團員、核心骨干、博士和公司管理層均積極參與,收到約30份心得體會,充分體現了總院青年的學習熱情。
《我們選擇的未來》——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湯姆•里維特-卡納克
悅讀照片
“強樂觀思維、充裕型思維、再生型思維”部分心得分享:
我認為在工作生活中,要把格局放大、目光放長遠?;突ブ?,樂于分享經驗和知識,不計較眼下得失。以整體的眼光看待問題,思考解決的辦法,這也體現了充裕型思維的共同創造。人活一世,要有堅定的一顆心,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接受自己的平庸但我覺得我可以更好,所以我持續學習、上進,不畏周遭煩雜質疑,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因為知識是可再生的,是豐富己身、可再傳承、可影響他人的財富。
——楊少潔
在日常工作中,當你熟悉了某項工作后,應該要在已有的工作方式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我們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規而是轉換思維,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也契合自身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樂觀心態,不害怕失敗,在失敗中不斷的總結和優化,因為這也是一種工作方式的再生。
——林志翹
新冠疫情對于每個普通人來說都是一種沖擊和磨練,影響周期也大大超過了我們的想象,一部分人開始產生了消極的心理。我們應該及時疏導和調整不良情緒,樂觀面對,科學戰疫,從生理和心理上打敗疫情。充裕型思維,我們認為是大家認識到疫情帶來的挑戰不是個案,是需要集體共同承擔和應對,動員能動員的力量,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協助開展疫情防控。經此一“疫”,部分產業受到沖擊,但與此同時也誕生出了新的經濟形態,比如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團購消費、醫療健康等,也就是書中所闡述的再生型思維。在工作生活中要學會變壓力為動力,積極應對挑戰,在思想上轉型升級,爭取在新征程中取得新突破。
——謝文婷
當我們遇到問題或者迎接巨大挑戰時,不逃避,直面問題,抱有堅定的信心,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更好的解決問題、高質量完成工作。同時,在工作中也要摒棄過去零和思維,以寬闊的視野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互相關心、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的創新性、創造性,使工作出新、出彩、增效。
——趙志宏
面對未知的未來,向內的自我審視是每個人給未來帶來影響,引起系統性變革的根本性原因,也是書寫未來的根本動力所在。面對現在行業市場的劇烈變化,要求我們從現在開始從個體開始轉型改變,徹底轉變思維方式。其次,選擇是我們這個主體的主觀行動,不管是強樂觀思維、充裕型思維,還是再生型思維,都是基于對自我審視之后對未來選擇的思考,而最終都落在怎么去選擇通往未來的道路或者說走怎樣的道路。面臨的挑戰往往是超出我們現有的能力,但是只有面對挑戰把我們的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足以面對挑戰,才有選擇的機會。
——黃暨生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都要不斷跨過無數的困難與挑戰,樂觀是迎接挑戰的必要條件。與其畏懼、怯弱,不如抱以樂觀、堅持不懈的態度,讓當下的現實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或許還會有意料外的收獲。同時,還要發揮我們的團結性和創造力,注重合作,尋找共贏的措施。作為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應積極培養新的骨干人員,以承擔日益增加的項目開展;培養足夠的后備人手,讓部門的工作能高效、可持續地運轉下去,實現源源不斷的效益。
——鄭家敏
人生道路總是充滿著跌宕起伏,也正因如此我們的生活才變得精彩,人生才變得充滿意義。對于未知的未來,我們總是努力奮斗著,希望憑借努力能夠得到收獲。在跌跌撞撞中努力前行,擁有強樂觀思維,我們就能更加堅強,成功和幸福。在工作與生活中利用充裕型思維發掘自身擁有的無限創造力與主觀能動性,在自己處于人生低谷時發揮再生型思維,破繭成蝶,完成蛻變,實現涅槃重生。
——楊絢
近日,有幸在公司團組織的引導下,讀到《我們選擇的未來》一書。書中寫的“強樂觀思維”,我理解并不是“阿Q”的自我安慰的精神,更不是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工作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工作中遇到問題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退縮,甚至焦慮,原因是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工作的本質。要如何才能學會樂觀的思維模式呢?其實這更多的是一種感受,需要我們用心體會。我們總是為了太多遙不可及的東西去奔命,卻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過就是燈火闌珊的溫暖和柴米油鹽的充實。這一年里無論你經歷的事情是好是壞,請記住,如果這一年,你很健康,那就是最好的一年。世上所有的驚喜和好運都是你積累的溫柔和善良,把身體照顧好,把喜歡的事情做好,把重要的人待好,你要的一切都在路上。
——李才毅
現今社會的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各種不同的壓力,無論是急性壓力、偶發性壓力、或是慢性壓力等,不可去除壓力會給個體帶來很多生理或心理上的影響變化。當今的社會熱門話題“與**和解”便最好地詮釋了這三種思維的觀點。人們是壓力的承壓體,無論壓力來自外部或者內部,與壓力和解可以使個體真正的正視壓力、改變壓力、化壓力為動力。所以培養三種思維方式是極其重要的,在工作上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積累知識的方式去塑造,在生活中可以從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充滿希望的講話方式、與積極樂觀的朋友多交流等方式去塑造。
——吳彩琴
在強樂觀思維里,書中提到“你的頭腦在面對挑戰時會習慣性地堅持認為你是無助的,要拒絕接受這種暗示”。如在工作中發現將要面臨的事情十分困難,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與思維,想著工作里面每一步應該怎么做,做好每一步,慢慢的工作就能做好了。在充裕型思維里面的零和觀念讓我受益匪淺,在工作中大家都能共同進步才是最重要的。共同進步、共同分享知識,團隊才能走的更遠更快樂。再生型思維是讓我們在工作之余也注重自己心靈的“成長”,工作之余的時間,用興趣愛好來澆灌內心,工作和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蒙沐慈